首 页
手机版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集团新闻
热点新闻
行业资讯
媒体报道
图片新闻
 
 
集团新闻
 
新时代 新女性 新作为
来源于:河南日报  2018-03-08
 

  今年全国两会,驻豫全国人大代表、住豫全国政协委员中有不少女性新面孔。新时代呼唤新女性,新女性展现新作为。“三八”国际劳动妇女节到来之际,让我们走近两会靓丽的“风景线”,看新时代新女性怎样履职尽责、实现人生价值。

  马珺:像百合花一样美丽绽放

全国政协委员 马珺(记者 孙欣 摄)

  采访全国政协委员、河南财经政法大学教授马珺相当不易,因为她太忙了。从到达北京开始,马珺就忙个不停,参加全国政协组织的培训,白天参会晚上修改提案……3月7日晚,记者终于在北京会议中心采访到了马珺。

  清新的服饰、淡雅的妆容、温润的话语,这是马珺留给记者的第一印象。马珺的房间摆放着一束百合花,散发着幽幽的清香。“我最喜欢百合花。”马珺笑着说。

  “我今年带来了6份提案,还有3份要再完善一下。提案要有可操作性,要能解决实际问题,这与学术研究不一样。”马珺说。

  来北京开会,马珺随身携带了两个行李箱,里面塞满了和提案相关的材料。多年来,无论是担任民革省委副主委,还是担任郑州市人大代表,在履职尽责上,马珺都兢兢业业。在担任郑州市人大代表期间,她提交了10多份议案,3份受到有关部门的重视和采纳。

  履职再忙,主业未丢。省文明教师、省教育厅学术技术带头人、省高等院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学者……在学校,马珺获得了很多荣誉,虽然平时工作忙,她却尽可能地挤出时间,多陪陪家里人。“工作中要忘记自己是女人,生活中要牢记自己是女人。”这是马珺常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

  “能够在新时代为发展建言,这是一份崇高的使命!”马珺说。(记者 孙欣)

  王杜娟:印证杜鹃花的坚韧不拔

全国人大代表 王杜娟(记者 董亮 摄)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有9个段落1000多字都跟我从事的科技创新、制造业和实体经济有关,我在现场听得热血沸腾。”全国人大代表、中国中铁工程装备集团有限公司总工程师王杜娟格外振奋。

  干练的短发,白净的脸庞,接受记者采访时快人快语……39岁的王杜娟像一朵绚丽多彩的杜鹃花,让人时刻能感受到她身上蕴含的力量。

  当初从陕西农村考上石家庄铁道学院工程机械专业时,王杜娟对制造业还处于懵懂状态,经过专业学习,踏上工作岗位后,她便瞄准了隧道施工的核心装备——盾构。长期以来,国内盾构市场完全依赖进口,不仅价格昂贵、制造周期长,关键技术也受制于人。制造咱中国人自己的盾构,成为她的梦想。

  盾构是集机、电、液、气、传感于一体的大型自动化掘进设备,零部件达1万余个,仅一个控制系统就有2000多个控制点。“当时一没技术二缺资料,每个关键点都是一根硬骨头,都需要迎难而上咬牙坚持。”王杜娟回忆说。凭着这股坚韧不拔的劲头,十多年来,王杜娟和她的团队完成盾构设计近700台,打破了发达国家在设计生产盾构上的垄断。

  在她带领的500多人研发队伍里有不少女性,“现在越来越多的女性投身于科研事业,她们在工作中往往更细心,”王杜娟说,“对于女性来说,走进新时代,天空更广阔。”(记者 李红)

  冯琪雅:礼赞牡丹的雍容大气

全国人大代表 冯琪雅(记者 郭宇 摄)

  “经济社会发展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走进人民大会堂,看到政府工作报告中的这句话,全国人大代表冯琪雅振奋不已。

  “国际地位更强了,国人信心更足了,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带领下,中国伟大复兴的时代画卷不断续写浓墨重彩的新篇章。”她说。

  外表柔弱温婉,谈吐却语气坚定。这位从河南光山走出去的女企业家,把中创美巢发展成国内家居百强的前三名。冯琪雅认为,自己身上有和牡丹花气质吻合的一面,就像她对自己的评价:温婉只是形式,坚定才是实质。

  她大学毕业第二年只身创业,事业蓬勃发展之际,毅然决然选择“回炉”读书,先后攻读了三年北大研究生、两年中欧国际商学院。“创业不止,学习不止”成为她的座右铭。

  做企业,就要做得专业,做出高度。沿着冯琪雅清晰、坚定的发展思路,美巢从本土品牌一步步成长为国际品牌,完成“蝶变”,迈进了崭新的发展阶段。

  成立司马光教育基金会,优先录用来自革命老区的工人,十余年捐助孤寡老人、贫困户……“做有用的人,做有用的企业家,做有用的人大代表,我对自己不断提出新的要求。我希望自己的人生丰富充实,像盛开的牡丹一样美丽。”冯琪雅说。(记者 柯杨)

  吕妙霞:做一朵对生活微笑的向日葵

全国人大代表 吕妙霞(记者 董亮 摄)

  返乡创业9年间,累计投资5000多万元,建设草莓大棚420余个,带动300多户农民致富,带动5000多人就业……全国人大代表吕妙霞笑言,舍弃大城市的舒适生活也值得。

  “向日葵象征着勇敢、乐观和善良,”她说,“我愿意做一朵向日葵,给身边的人传递正能量。”

  上个世纪80年代末,吕妙霞离开老家孟津县城关镇孟庄村,到北京摆起了水果摊。吕妙霞夫妻俩人实在、讲诚信,生意越做越大,还买了房买了车。

  “一家富不算富,共同富才能奔小康。”每次返乡,看到不少乡亲日子过得紧巴巴,她的心里很不是滋味。经过多方考察,2009年,她决定回老家种植反季节水果,带动乡亲共奔致富路。

  筹经费,建大棚,种草莓,聘技术员,起早贪黑育苗、施肥,吕妙霞笑着说,自己的创业路经历了“九九八十一难”。

  由于品种好、个头大、“颜值”高,种草莓的第二年就挣了钱。见到效益可观,自愿加入的村民越来越多,吕妙霞干脆成立了孟津县京孟种植专业合作社,给种植户提供种苗、技术等各种支持,自己还拿出40多万元,无偿帮助贫困户建大棚。

  今年,吕妙霞将自己多年摸爬滚打的切身感受写成建议带到了全国两会。“农业项目周期长、投资大,希望进一步加大对致富带头人和返乡创业农民工在资金和技术上的支持力度,让更多‘向日葵’灿烂微笑,传递温暖。”(记者 柯杨)

 

浏览次数:463  
   上一篇:化肥使用量零增长减少农业用水量 河南省打出“组合拳”推行农业绿色生产
   下一篇:共商发展大计 共绘美好蓝图
©豫王集团   版权所有   备案号:豫ICP备17010414号   技术支持:豫王科技
地址:河南省郑州市中原区电厂路与濮河路向北50米路西(豫王置业)院内   电话:18639020176
豫公网安备41172702000178